项目学习成果
学士学位课程学习成果
- 1. 心理学知识库
-
学生将能够熟悉心理学的主要概念、理论观点、实证结果和历史趋势。
-
- 2. 心理学研究方法
-
学生将能够设计、实施和交流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解释。
-
- 3. 批判性思维能力
-
学生将能够使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怀疑性探究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与行为和心理过程相关的问题。
-
- 4. 心理学的应用
-
学生将能够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个人、人际、群体和社会问题。
-
- 5. 心理学价值观
-
学生将重视经验证据,容忍歧义,道德行为,并认识到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
理学士课程学习成果
- 1. 心理学知识库
-
学生将能够熟悉心理学的主要概念、理论观点、实证结果和历史趋势。
-
- 2. 心理学研究方法
-
2.1学生将能够设计、实施和交流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解释。
2.2学生将能够在心理学的两个或多个重点领域设计、实施和交流先进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每个领域的解释。
-
- 3. 批判性思维能力
-
学生将能够使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怀疑性探究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与行为和心理过程相关的问题。
-
- 4. 心理学的应用
-
学生将能够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个人、人际、群体和社会问题。
-
- 5. 心理学价值观
-
学生将重视经验证据,容忍歧义,道德行为,并认识到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
研究与实验心理学硕士
- 1. 先进的研究和实验心理学知识库
-
完成研究与实验心理学硕士课程的学生将能够展示跨实验心理学领域(例如,发展,社会,认知和生理)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先进知识。
-
- 2. 研究技能和奖学金
-
我们课程的毕业生将在研究方法、统计技术和技术写作技巧方面具备先进的能力。完成研究与实验心理学硕士课程的学生需要完成一篇论文。本文将论证:
1)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施实证研究。
2)项目管理技能实施的实证研究。
3)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解释能力。
4)专业水平的研究成果交流(口头和书面)。
-
- 3. 职业增强
-
完成研究与实验心理学硕士课程的学生将通过博士课程的安排或接受公共或私营部门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的职位来实现职业提升。
-
临床心理学硕士
- 1. 干预措施和循证应用
-
1.1学生将能够应用、比较和对比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并将至少一种选定的理论或干预措施与临床案例材料结合起来
1.2学生将能够对临床病例材料和客户进行评估、选择和实施经验支持的临床干预措施
-
- 2. 沟通与案例展示
-
2.1学生将能够整合和交流临床病例材料
2.2学生将能够将语境和文化变量综合到他们对客户材料的理解和呈现中
2.3学生将有效地回答有关临床材料的询问,并与导师和同事讨论他们的客户
2.4学生将能够分析他们正在处理的案例之外的案例,将理论、原则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应用于这些案例
-
- 3. 胜任评估与评价
-
3.1学生将能够评估,选择和实施不同的评估设备和策略,以评估客户的结果和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包括命名和具体方法
-
- 4. 专业临床实践
-
4.1学生将展示符合专业实践标准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心理治疗理论,服务提供,道德,评估,研究方法,家庭/夫妻治疗,文化多样性和谦逊,风险管理和安全规划,精神药理学,以及与成人和儿童临床人群相关的问题。
-
- 5. 准备和满足专业许可要求
-
5.1学生将证明完成行为科学委员会规定的课程作业和其他学位前许可要求
-
工业/组织(I/O)心理学硕士学位
- 目标1:该计划的学生将获得关于心理学原理的知识基础,因为它们被应用于工业和组织设置。
-
目标1a:学生将学习核心心理能力,包括:
1. I/O心理学的历史及其与更广泛学科的融合
2. 心理学相关领域(即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动机学、学习理论)。
目标1b:学生将学习核心I/O能力,包括:
1. 道德、法律和专业问题
2. 个体差异的测量
3. 准则理论与发展
4. 工作和任务分析
5. 员工的选择
6. 绩效评估与反馈
7. 培训和发展
8. 工作动机
9. 态度理论
10.组织理论
11. 组织发展。
目标1c:学生将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技能,包括:
1. 研究方法(即用于进行I/O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法、程序和技术)
2. 统计方法(即用于分析实证研究产生的数据的技术)。
-
- 目标2:该课程的学生将通过将I/O心理学的概念应用于组织的运作,获得有关I/O心理学实践的基础知识。
-
目标2a:学生将进行与I/O心理学相关的专业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1. 管理员工调查
2. 评估组织干预措施
3. 进行工作分析
4. 创建选择测试
5. 开发绩效管理系统
-
脚注:1摘自《大学生心理学专业学习目标与成果报告》,《大学生心理学专业能力研究小组》,美国心理学会,2002年